|
本站首页 ∣ 红楼E书 ∣ 金陵十二钗 ∣ 红楼文库 ∣ 古典图库 ∣ 我的推荐 ∣ 2002版 ∣ 给我留言 ∣ 站长紫云 |
原 创 作 品 |
|||
![]() |
|||
《红楼梦》的成书过程与《佚红楼梦》出版的意义 |
|||
作者:虞卫毅 收录时间:2021年11月26日 星期6 |
|||
楼梦研究中,到今仍存在很多未解之谜,例如红楼梦后四十回文本来源之谜、脂砚斋身世之谜、曹雪芹生年之谜、红楼梦初稿之谜、红楼梦佚稿之谜、红楼梦成书之谜等等。面对这些未解之谜,笔者通过近十年的深入研究,在网站上发表大量研红文章,已经将上述各谜案的谜底作出破解。
根据笔者近十年的研究,红楼梦的写作与成书,实际上是经过了三个重要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红楼梦初稿文本的写作阶段。时间段应在乾隆二年到乾隆十年左右。从脂批的批语中可以看出,红楼梦初稿一开始取名就叫《石头记》,后改为《情僧录》,再改为《风月宝鉴》,并且请曹雪芹弟写了序,应是一部完整的小说。第二个阶段,是红楼梦一书由初稿文本向改写文本过渡的写作阶段,时间段应在乾隆十三年到乾隆二十八年左右。从脂批中透出的消息来看,改写本共有一百一十回。其中前八十回,脂砚斋参与了点评与誊抄,后三十回文本因被人借阅迷失而成为佚稿。对佚稿内容,脂砚斋是有记忆的,并在前八十回点评中多次提到后三十回文本内容。因此,可以相信,改写本是一个有一百一十回文本内容的完整文本。但由于后三十回文本被人借阅而迷失,使得这一改写本在写完全书后又变成了残缺本。只有龙头(前八十回),而无龙尾(后三十回)。在这一时间段内,曹雪芹与脂砚斋对改写本的前八十回不断进行改写和对清,出现了多种脂批本《石头记》。第三阶段,是红楼梦初稿文本与改写文本进行合成与嫁接的阶段。时间段应在乾隆二十八年到乾隆五十七年。红楼梦改写本由于后三十回文本迷失,而成为残缺本,为了使此书能成为一个完本,曹雪芹想到用初稿本的后四十回内容续接到改写本的八十回之后,使其成为一个完本。这虽然是不得己,但也聊胜于无。如果说,初稿本是一条蛇,改写本是一条龙,那么,将初稿本后四十回嫁接在改写本的八十回之后,其实就是一种龙头与蛇尾的组合。何况改写本本身就是参考初稿本内容改写而成,因此,嫁接后虽然会有一些破绽,但是,还是能保持故事的完整性的。从现存的梦稿本来看,曹雪芹在世时就有意将初稿本与改写本进行嫁接,形成一部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这一计划在曹雪芹在世时就已进行,但没有最后完成。曹雪芹去世后,梦稿本、初稿本、脂批本等大量遗稿被程伟元得到(不排除程伟元是受脂砚斋临终所托而完成红楼梦出书计划,这是他能一次性得到各种红楼梦手稿本的最合理解释)。程伟元请高鹗相助,完成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的成书工作。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程高本红楼梦。它实际上是红楼梦初稿本与改写本的组合体,是用初稿本后四十回嫁接在改写本前八十回之后,形成了一百二十回的完整文本。由于它是一个嫁接体,所以,它的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本在人物描写、故事情节等方面都要存在一此不合理、不衔接之处。给后世的红楼梦文本研究带来很多难解之谜,以上就是笔者梳理出的红楼梦成书的三个阶段。 2013年1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佚红楼梦》,作者为李芹雪。2020年12月,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了《聚红厅评佚红楼梦》,此书标明由李芹雪著,赵建忠评。蒙李芹雪女士的信任与厚爱,此二书出版后均曾获赠,并作了仔细阅读与研究。以笔者浅见,红楼梦佚书的写作比红楼梦续书的写作更要困难,因为它不仅要与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故事完美对接,人物的命运与结局与前八十回中的判词、伏笔完全吻合,而且还必须与脂砚斋在评点后三十回时所作的评论、介绍与交待实现完全对接。要实现第一个目标对接很难,要同时实现两个完美对接更是难上加难,几乎是不可能。尤其是当代青年作家在毫无小说创作经验的情况下,仅凭一腔热情与愿望,就能写出如此高水平的文本,并且完整实现了与前八十回判词和脂批后三十回评点的完美对接,笔者认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笔者认为这一文本极有可能正是曹雪芹当年写作红楼梦时被迷失的后三十回文本。曹公去世后,被脂砚斋在整理遗物时发现并保存下来,脂砚临终前将她所保存的所有与红楼梦有关的手搞与资料全部交付给程伟元。程伟元没有辜负脂砚的临终重托,不仅请高鹗相助,在《梦搞本》的基础上,整理出版了程甲本红楼梦与程乙本红楼梦。而且后期还利用在沈阳主持书局之便,将红楼梦的初搞文本《石头记》(四十三回),换名为《金玉缘》出书,另将红楼梦佚稿文本换名为《佚红楼梦》整理出书。(清代中叶,刻印小说文本成一时风气,此二书的刻印出书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值得深入考证)。互联网出现后,这两部小说首先在古典小说网上出现并引发关注与讨论,后期在多家红楼梦研究网站上被转载。笔者注意到,《佚红楼梦》的电子文本最早出现在研红网站,作者署名为“芹溪居士”(曹雪芹的名号)。后期才改为“李芹雪”,并出版了纸媒本。因此,笔者认为《佚红楼梦》文本不是李芹雪女士原创文本,李芹雪女士只是这一文本的发现者、 收藏者与整理者。据李芹雪女士自述,她曾想以曹公佚稿整理出版此书,但是出版社以事实不清拒绝出书,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以李芹雪的笔名出书。无论事实如何,这部书稿的出版对研究红楼梦佚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至少,它给研究者提供了电子文本与纸媒文本,便于更多的人了解它、关注它、研究它与认识它。关于点评本的出书,其中的情况更为复杂,以笔者拙见,其中可能有脂砚之批。后三十回佚稿上有脂批存留也很正常,关键是这份佚稿是如何保存、流传下来。如果笔者的研判正确,则红楼梦初稿文本、改写文本、佚稿文本、复合文本(《梦稿本》、程甲本、程乙本)均有存世。由于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经典之作,这部小说的多种文本的存世与错综复杂的故事,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奇迹与奇观。以笔者愚见,将《佚红楼梦》三十回文本续接于红楼梦前八十回之后形成全璧,将更能代表《红楼梦》一书的艺术成就。坚冰已经打破,前途一片光明,随着《佚红楼梦》文本真相的破解,红学研究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笔者研判《佚红楼梦》文本正是曹雪芹生前所写红楼梦后三十回文本,其原因有四点。一,书名为《佚红楼梦》,作者为“芹溪居士”证明此文本与曹雪芹有关。二,文本为三十回文本。脂批中提到的后三十回部分回目,在此文本回目中均有出现。三,文本内容与前八十回衔接自然,叙事风格与文笔特征与前八十回完全一致。四,脂批中所提到的后三十回故事情节在此文本中均有出现。
关于《佚红楼梦》文本正是红楼梦佚稿文本的论证,笔者撰有《关于《佚红楼梦》为红楼梦后三十回佚稿的考证》一文,证据确凿。发人深省。
鉴于时间有限,笔者此处试举几例,揭开《佚红楼梦》一书的神秘面纱,还原其红楼梦佚稿的真实面貌。
(12)第二十七回眉批:“奸邪婢岂是怡红应答者,故即逐之,前良儿,后篆儿。
(三)
这段描写与前八十回衔接自然,与脂批中的记述也很吻合,其中宝玉与茜雪对“情、义”的议论,不同凡响,应是曹雪芹文笔与文心。
(七) 曹雪芹在写作红楼梦时,有一个最大的特色,那就是前后呼应,结构严密。所谓“草蛇灰线,伏线千里”。对袭人的结局,如何描写才能尽善尽美,曹雪芹在写作中是有深思熟虑的。既要让她有一个好的结局,还要写出她的忠义。在前八十回中,作者通过宝玉与蒋玉菡互赠汗巾,使袭人系过的汗巾到了蒋玉菡身上,为后来二人的姻缘埋下了伏笔,同时,也给后来袭人与蒋玉菡共同供奉宝玉和宝钗埋下了伏笔,为袭人的结局和袭人的判词做了完美的收结。从中,我们能看出曹雪芹在写作红楼梦过程中,是有严密的构思与整体的布局,而这种构思与布局,是作者内心的筹划,其他人很难掌握。《佚红楼梦》文本内容与前八十回紧密衔接,前八十回中所留下的所有伏笔,脂批中有关后三十回所有记述以及红楼梦判词中所有人物的判词命运,都能在《佚红楼梦》中找到答案,这就充分说明了《佚红楼梦》文本只能是原作者的佚稿文本,不可能是后人靠“灵感”就能写出的文本。
要说清红楼梦后四十回文本是从初稿文本中嫁接过来,以及《佚红楼梦》一书正是红楼梦佚稿文本,可以从刘姥姥与板儿、青儿的描写与改变中看出因果关系。
作者简介:虞卫毅,笔名卫毅、齐斋、若愚。自号淮上隐石。1958年生于安徽省寿县。大学本科毕业。当过知青、战士、部队教员等。现供职于安徽省寿县检察院。业余时间从事书法、篆刻研究。书法篆刻论文入选全国性书学讨论会二十余次。曾出席“全国第一、二、三届‘书法学’暨书法发展战略研讨会”、“全国书法史学、美学学术讨论会”。曾在《书法家》、香港《书谱》、日本《书道》、菲律宾《商报》、《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美术报》、《书法之友》、《书法家》、《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青少年书法报》等专业刊物上发表大量书评、书论文章。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友声书社执事、《中国书法》杂志特约评述人、安徽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寿县文联副主席、寿州书法研究会会长、寿州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曾获“中国书法家协会德艺双馨会员”、“安徽省十佳青年书法家”称号。著有《友声书友逸事录》、《隐石庐论书随笔》、《当代书坛九十家——虞卫毅书法作品集》等。
通联地址:安徽省寿县城关东门检察院小区1幢206室
|
![]() |
![]() |
![]() |
IE5.0以上&800X600分辨率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本页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