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首页 ∣ 红楼E书 ∣ 金陵十二钗 ∣ 红楼文库 ∣ 古典图库 ∣ 我的推荐 ∣ 2002版 ∣ 给我留言 ∣ 站长紫云 |
原 创 作 品 |
|||
![]() |
|||
贾寒士涉嫌严重抄袭 |
|||
作者:朱光东 收录时间:2019年7月3日 星期三 下午16:51 |
|||
2019年6月27日,《南方周末》发表了贾寒士文章《“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文化隐喻》。7月2日,南方周末官网又再次推出该文。文章说:明朝甲申国难崇祯身死随后的天下大乱时期,清军与抗清军民在国内激烈战争,这时亦有无数文人借女娲补天一事来抒写心迹,傅山在诗中悲叹“尺木焉支天半倾,寸才安驾地全欹”,贾凫西在词中控诉“女娲氏炼石补天空费了手,到于今抬头不见那补钉天”,陈子龙在诗中犯愁“半缺河山待女娲”,归庄在诗中伤怀“东国无天待女娲”,夏完淳在诗中自惭“愧非补天匹”。理解了女娲补天这一神话故事在宋明遭难时期的文化隐喻,也就明白了作者为何自惭“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许多年”,他因是在惭恨自己在国家遭难时期没有补天济世之能,无法保护文明,无力恢复民生,只好默默记录下末世真实,“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希望将这些真实通过自身撰写的奇书传向世间,坚定世人追求真实保护文明的信念,共同期待补天成功的那刻早日到来,恢复故国,恢复文明。文章的基本观点就是论证红楼梦里的“天崩地解”是指明朝灭亡,“补天”是拯救国家危亡。这篇文章涉嫌抄袭本人的观点。早在2004年,笔者在《红楼梦吊明反清思想管窥》(载《桂海论丛》2004年增刊)一文中早就指出: 女娲补天的故事暗示了一个天崩地解的事件。黄宗羲就把明朝灭亡比喻为“天崩地解”。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作者是把明朝灭亡比喻为“天崩地解”,“补天”就是指挽救明朝灭亡。“无材补天”的惭恨就是亡国惭恨。 在2006年发表的《红楼梦与清初民族斗争管见》(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3期)一文中,鄙人进一步指出: “天崩地陷”在古代经常被用来形容亡国。如张元干在《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中写道: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12](p.294) “昆仑倾砥柱”即是“天崩地解”之意。颜元也这样说道: “宋人苟安日久,闻北风而战栗……遂群以苟安颓废为君子,而建功立业欲榰柱乾坤者为小人。”[9] (p.345——356) “柱乾坤”即补天之意。 而清初爱国思想家黄宗羲直接把明朝灭亡比如为“天崩地解”[2] (p.13)。《清史稿》也载道:“天命既定,遗臣逸士,…尤不惜九死一生,以图再造。及事不成,虽浮海入山,而回天之志,终不少衰”。[16] (p.62) “回天”与“补天”同义。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红楼梦作者是把明朝灭亡比喻为“天崩地解”,“补天”就是指挽救民族危亡。 笔者在《红楼梦是一部民族主义作品》(载《是谁误解了红楼梦》一书,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出版)一文中指出: 清初爱国思想家都把明朝灭亡比如为“天崩地解”。如黄宗羲指出:明人讲学,“束书而从事于游谈”,“天崩地解,落然无与吾事”,不关心国家大事和民族危亡。 用的“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的脂批中,也把明朝灭亡比如为“天崩地解”。 在作品的“芦雪广即景联句”中,“鳌愁坤轴陷”与“山岳崩颓”和“天崩地解”是一个意思。“坤轴陷”与“女娲补天”出自同一典故。 因此我们有完全有理由相信,作者是把明朝灭亡比喻为“天崩地解”,“补天”就是指挽救民族危亡。“无材补天”的惭恨就是亡国惭恨,亦即脂批所谓“武穆之二帝”之恨。 在《“顽石”与“补天”》一文(载《红楼梦汉民族精神研究》一书,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出版)中笔者也指出: 史可法称明朝灭亡为“地坼天崩,山枯海泣。” 明遗民潘柽章在《赠顾宁人》中写道: “相对何须学楚囚,便当戮力向神州。但令舌在宁论辱?除却天崩不是忧!” 明遗民冯班在《杂诗》中也写到: “山崩与海竭,共尽亦何辞。” 夏完淳在《大哀赋》中也写道: “越以乙酉之年,壬午之月,玉鼎再亏,金陵不复;公私倾覆,天地崩离”。 他在《精卫》一诗中还写道: “北风荡天地,有鸟鸣空林。志长羽翼短,衔石随浮沈。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愧非补天匹,延颈振哀音。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滔滔东逝波,劳劳成古今。” 明确地把亡国比喻为“天地崩离”,把拯救国家危亡比喻为“补天”。 陈子龙在《九日登一览楼》中写道: 樽酒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 云麓半含青海雾,岸枫遥映赤城崖。 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 学得屠龙空缩手,剑锋腾踏绕霜花。” 徐枋写道: “杞人之天既坠,然岂无断鳖足而柱之、炼无色石而补之者。” “半缺河山待女娲”、“愧非补天匹”、“炼无色石而补之”,就是红楼梦“女娲氏炼石补天”的注解!因此,红楼梦的“补天”,就是指拯救国家危亡。 我们再来看“芦雪广即景联句”中的描写:“鳌愁坤轴陷,龙斗阵云销。”龙斗指大规模的战争,“鳌愁坤轴陷”与“断鳖足而柱之”如出一辙。因此这两句诗是红楼梦“补天”思想的最好注解。“坤轴陷”即“天地崩离”,指抗清斗争失败,国家沦陷。 综上所述,笔者最早提出并论述了红楼梦“补天”的隐喻。贾寒士无疑涉嫌抄袭了鄙人的观点。学术论文不引用别人的文献,好像观点是自己的,属于严重抄袭。希望贾寒士予以解释。
|
![]() |
![]() |
![]() |
IE5.0以上&800X600分辨率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本页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