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首页 ∣ 红楼E书 ∣ 金陵十二钗 ∣ 红楼文库 ∣ 古典图库 ∣ 我的推荐 ∣ 2002版 ∣ 给我留言 ∣ 站长紫云 |
原 创 作 品 |
|||
![]() |
|||
玄墓山——压垮曹学的最后一根稻草? |
|||
作者:朱光东 收录时间:2018年1月19日 星期五 上午09:21 |
|||
在封建时代,避讳是十分重要的事。尤其是避皇帝的名字。稍有不慎,会招致杀身灭门之灾。 如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发生王锡侯的《字贯》案。王被人告发,其编写的《字贯》没有避讳“讳”。 乾隆对王锡侯一案批道:“及阅其进到之书,草一本序文后凡例竟有一篇,将圣祖、世祖庙讳及朕御名字样开列,深甚发指。此实大逆不法,为从来未有之事,罪不容诛。即应照大逆律问拟,以申国法而快人心。”(见孟森《心史丛刊》三集,转引自郑天挺主编《明清史资料》下) 王锡侯被处以斩首,其诸子留待秋季大刑期间执行死刑。王锡侯死后,其所有著作及刻版被朝廷通令各省查禁销毁,致使《字贯》原书今已无存。 其实王锡侯在处理“玄烨”、“胤”和“弘历”等名讳时都作了缺笔处理,只不过未用更为严格的改字法、空字法而已,但乾隆还是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在乾隆朝时,日用的皇历因避讳“历”字而改称“时宪书”。可见避讳的严重性。 在康熙时期,一个重要的避讳是“玄烨”的“玄”字。或缺笔,或改字。 如广东汕尾市的元山寺,始建于南宋建炎年(即公元1127年)。原来叫玄山寺,后因避清代康熙的名讳,改为元山寺。
又如玄参,其入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到了清代,因避讳康熙之名玄烨,改“玄”为“元”。“元参”被改为“元参”。 李元霸是清代著名小说《说唐》的主要人物。李元霸就是历史上李渊的第三子李玄霸,因在写小说的时候要避讳康熙玄烨之名,于是改玄霸为元霸。 下面我们来说本文的主角“玄墓”。 玄墓山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光福镇西南部。明《姑苏志》记载:“玄墓山,相传郁泰玄葬此,故名。在邓尉西南,一名万峰山。”郁泰玄是东晋时期的青州刺史,晚年隐居于此,死后葬在这里。 康熙时期,因玄墓犯了康熙玄烨的忌讳,被改为元墓山。《沧浪区志》第四卷对元墓山注云:“元墓,山名。原名玄墓山,清代避康熙玄烨名,改称元墓山。” 清代乾嘉时期大诗人、大书画家张问陶(号船山) ,晚年寓居苏州,嘉庆十九年(1814)病逝于虎丘寓所,寄殡于玄墓山。船山之兄张问安《七月廿八日得旂山季弟书,知船山仲弟确耗》云:“连年踪迹苦依人,谁识清贫太守身?到死倍伤离别久,关怀总是弟兄真。最怜旅殡留元墓,何以高堂慰老亲?犹有春前音问在,一回展看一沾巾。”诗中“元墓”,即玄墓山。 光绪年间的郑文焯有《元墓山楼重见旧题》一首,仍称玄墓山为元墓山。 “玄墓山”已经改为“元墓山”,但红楼梦却还是继续使用“玄墓山”。妙玉就在玄墓蟠香寺出家为尼。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妙玉对林黛玉等人说:“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 玄墓,因有玄烨之墓的联想,因此比一般的“玄”字更令清廷忌讳。曹寅是康熙的宠臣,其家人不会对康熙名讳不闻不问。因此,如果作者是曹寅之孙,那么他应该用“元墓”而不应用“玄墓”。如果说“元墓”透露故事朝代年纪,那么最简单的办法是杜撰一个地名,而不用玄墓山这个地名。如书中的“蟠香寺”就是杜撰的,玄墓山上的寺庙叫“圣恩寺”而非“蟠香寺”。 玄墓山这个地名的出现,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作品在康熙前已经存在。二是作者是隐姓埋名的反清志士,无视清廷的忌讳,甚至用“玄墓山”来诅咒康熙。 无论哪种情况,说明作者不是曹寅之孙。如果找不到乾隆时期可以使用“玄墓山”这个地名的理由和例子,那么“玄墓山”就是压垮曹学的最后一根稻草。
|
![]() |
![]() |
![]() |
IE5.0以上&800X600分辨率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本页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