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中有曹雪芹自题一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每读“红”至此,心中几多酸涩,百般滋味。常叹问:俯仰天地,谁为曹侯真知音。
小说《红楼梦》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曹雪芹通过其生花妙笔,在写作的时候把其家族及周边的人物和发生的一些事件进行嫁接作为素材融入到其“悼明之亡,揭清之失”这样的大政治背景的小说中。通过形象生动的生活画面充分地揭露了封建主义的残酷虚伪和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罪恶。预示了封建社会和封建统治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所以在《红楼梦》中,既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情趣,又时时感觉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气氛。
记得在小说《水浒传》中,有一个好汉叫“九纹龙”史进,金圣叹老先生评说其姓名是:“言史也,教之于进王道也。”
其实《红楼梦》中也多有这种文法,如书中最高的当权人物,被称为“老封君”的史老太太,从史门嫁入贾府。“史”者,对这部书而言是言史也,对于该人物而言是“死”也,“逝”也。再者史湘云,“史”者,言史也,“湘云”,象云也。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有三十六天罡星加上七十二地煞星共一百单八将,在《红楼梦》里有一百零八钗,其中明确提到金陵女子录入正册、副册、又副册共三十六钗,正对应《水浒传》三十六天罡星。而且“金陵”,谐音“精灵”。这些“精灵”寄托着曹雪芹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想往。
据资料记载: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所以书提到的薛家怀金锁而来的这个“金”,我把它喻指为“后金”,即后来的大清。而书中的贾宝玉我亦认为有时就是指传国玉玺。是喻为封建最高权力者的“老封君”手中权力的象征。
所以书中薛姨妈一家一直赖在贾家不走,目标直指贾宝玉,就是金欲得玉。我就喻指为后金是一直凯觎着大明的江山。而历史也证明,清朝最终夺得明朝江山。所以书中的薛宝钗结果必然是嫁给了贾宝玉。“苦绛珠”林黛玉(朱姓王朝)是必然黯然死去。但是同样残酷虚伪、腐朽罪恶的大清朝也注定是逃不脱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这就是“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腐败的封建王朝结果都是一样没有好下场。
历史的进步必然也如曹雪芹预料的那样,“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旧的历史必将过去,新的时代就要来临。这是贾宝玉的理想,是他一生追求。也是曹雪芹的理想和追求。
有人就要问了,曹雪芹哪有这种境界,能写出这种超前的东西来。这就可笑了,到了曹雪芹的年代,中国人的思想已经发展进步了很多,而同通国外通商及文化交流也已很久了。有思想知人权社会的人绝不仅曹雪芹一人。
其实书中也已经写了很多这方面的东西,如第十六回王熙凤曾说过:“……我们王府也预备过一次,那时老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浙、滇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
还有那几乎是完美佳人的薛宝琴,就说到真真国女儿会做中国诗。还有贾府一大堆的洋玩意儿。最后再看看贾宝玉的朋友圈子,几乎是什么人都有。
这些都足以说明其作者曹雪芹一定受到不同程度的新思想启蒙及洋化教育。
现在还有很多人千方百计搜罗证据,说书中贾宝玉最后结局是对那个时代很绝望又找不到出路只有出家当了和尚逃避去了。我认为这纯属无稽之谈。曹雪芹原稿若存,后半部绝不是写一个当了和尚的贾宝玉,至少是他见证了许多反抗和压迫,甚至是参与了这些活动。否则,后半部文稿是不会轻易“丢失”的,一定有很重要的政治原因才导致这部奇书的不完整。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封建王朝已经灭亡。象征王权的传国玉玺也是:"石归山下无灵气,总使能言亦枉然。"
窗外秋风卷黄叶,悄悄扔向另一个让落叶更寂寞的地点。我独坐书房,期待您的指点!
陈玉保
QQ:8920712
Mail:cyb188@139.COM
声明: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